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56章割地求和(2/5)

贾仁禄和刘备都是半桶,可陈群对官爵制度的留心已久,早有心推翻现有官制,创造更加完善、自成系的制度来,以为万世之法,也好名垂青史,让后人都记住自己,这样也不枉自己到这世上走一遭。可说话好说,事难,要创造一完整的典章 制度来传后世来谈何容易。他费尽心神,脑袋都快想炸了,也只是在小略有成就,说什么也形不成休系。其实曹设秘书令分尚书台之权就是他的主意,只可惜这个门演变到后来已不仅仅是发布重要政令和机密命令了,而是渐渐夺取了尚书台的权利,纵政务。他本来想用秘书令分尚书台的权,到来是却变成秘书令夺了尚书台的权。虽只一字之差,意思却大不相同。尚书台是没权了,可秘书令却变得尾大不掉。去了一个毒瘤又添了一个毒瘤,等于什么也没。这大大背离他的初衷,其后他建议曹丕将秘书台改成中书省,只不过改一个名字而已,换汤不换葯,挂着羊其实还是在卖狗。中书权利越来越大,尚书已被压得抬不起来,他看在里,急在心上,于是他又挖空心思的想了一个门下省,籍此监察中书省举动,等若筑一堤防,使其不至于泛滥成灾。这个想法才刚刚成型,正要向曹丕言,怎奈汉军偏偏在这个节骨上攻下邺城。他微服逃,却因长得白白,细,怎么看也不像寻常百姓,让守城兵士一就认了来,将其擒获,这满腔肺腑之言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再对曹丕说了。门下省的构建只是在他心里装着,对谁也没说,可偏偏从贾仁禄嘴里说了来,而且权责规定也比自己想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惊当真非同小可。他不知贾仁禄在盗用后人甚至是自己的成果,还是他也早就留心官制改革,心中所想竟和自己不谋而合,万里他乡遇故知之油然而生,拍手叫:“妙,妙,妙,仁禄所想当真是妙之极矣!皇上,说句心里话,臣也早就有心设立门下省以监察中书举动,这个建议还没来得及向魏主提及,臣便成了阶下之囚。刚才臣正打算向皇上提起此事,不料仁禄却先说了来。而且仁禄心中所想更胜微臣十倍,看来仁禄并不像他说的那样一味胡闹,而是早就留心政务久矣,否则怎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想如此制度来?虽然说这个制度还只是初步框架,糙的很,但臣相信,只要用心完善,它一定会成为妙绝天下的制度,足可为万世之法!”

贾仁禄本就不是政治家,他说三省六制也只是为了尽早脱,回家泡妞,至于实行下去,结果如何,他就不了,只要能差就行。本来他想把西方那一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来,不将陈群吓死,至少也要吓掉他半条小命。可转念一想,那一是以民主为纲的和以君主为纲的封建主义用人制度格格不,还是不说的妙,否则一个不小心惹得刘备不兴,认为他有什么非分之想,大逆不,那可就死无葬之地了。

刘备寻思自秦至汉,不是丞相主政,还是三公分权,甚至是尚书台打理政务,都没有将政令决策和政令施行分开。决策者想要预政令施行,那是再容易不过。而此法将决策和施行彻底分开,又辅以监督机构。别有用心之人想要控制一个门不难,可要一连控制三个门,那可就难上加难。何况尚书省下细分六,要想一一控制,更是没可能的事情,除非皇帝是个白痴,那又另当别论。退一万步来说,既便皇帝是个白痴,什么也不懂,其他大臣也一定不会甘愿手中实权被他人轻易夺去,一定奋起抗争,这三个门本就相互牵制,制衡之下权臣想骑在皇帝的脖上拉屎拉,真可谓是难于登天。言念及此,他又想到贾仁禄先是统兵为他攻下邺城,接着又为他追回程昱,这才刚城,还没来得及回家,就被自己叫到这来替自己主意,所的主意又甚是佳妙,无话可说。他从到尾都在为自己着想,可自己却总在想着如何除掉他,当真惭愧万分,无地自容,脸上微微一红,心中思如涌,陈群那句话便边耳边溜了过去,

他们既然当上了皇帝,自然想让自己能大大省事,最好什么活也不用,什么奏章 也不用批,整日价游山玩,听曲看戏,泡妞把妹。于是宰相之职应运而生,替他们理日常国事。可是宰相手握权柄,总统百官,权力太大,历朝君主自然害怕宰相篡了自己的位。自秦以来,皇权和相权就一直是中央机构矛盾的焦。历代君主都想找到一个平衡,既能让自己轻松省事,又不让权臣轻易篡了自己的位。可有一得,必有一失,这事情本来就难两全其。历代皇帝却总不死心,契而不舍,不断改革官制,盼能金诚所致,金石为开。他们一再架空宰相之权好让自己安心,可事情又不可能没有人去,于是架空了一权力,又来了另一权力,如此恶循环,无休无止。中央官制因此经历了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最后到六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这其中固有权臣篡位后的亡羊补牢,但大多都是昏庸君主在胡作妄为,终于得官制七八糟,朝乌烟瘴气。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