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十四章君子以自强不息(2/3)

“二百五!”

顾丰遗憾地,王冲同样遗憾,能有邵伯温这个数易大师指,象数之易学起来也该事半功倍。

派也骤然崛起。大儒安定先生胡瑗有言“夫大易之至广而至大,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这话就将易学定义为人治世之基,义理之学。

“嘿…还论时辰呢?”

“一个时辰一百文!”

以胡瑗、孙复、李覯“宋初三先生”以及范仲淹和欧修为代表,易学义理派在庆历年代就已蓬兴起。而后的张载、二程、三苏、司光、王安石都把易学当作了阐述自己学术的舞台,谁不治易,谁就无才,更谈不上立论。

听顾丰简要回顾了易学发展史,王冲就有觉,以前只知宋儒是“六经注我”如何,不甚了了。现在来看,易学上宋儒“周易注我”就是鲜明写照。

“三百文,学生四人以内,问答也费神。”

这么一来,治事斋的生员们就如坠地狱了

“行吧…”

“参考…可以先看看王荆公的《易象论解》,正好是新学之要,公试策论要引论的话,用王荆公的易论最为妥当,多熟悉熟悉。”

就这么,王冲拉着宇文柏、鲜于萌、范小石了伙。听说此事,唐玮跟何广治也死赖脸地来,王冲又跟顾丰达成了补充协议,将唐玮、何广治列为旁听生,只收一百文。

“二百文!”

就如顾丰之前所言,义理之易是借周易抒发自己所主张的义理,是“周易注我”而象数之易则是“我注周易”企图自周易八卦中寻得象数之理,由此窥破天地玄机。因此易学的象数派对周易本研究更为透彻,要学易,至少也要在象数上打下基础。

“若论象数之易,蜀人也当称雄。程伊川说易学在蜀,这个易学更多是指象数之易。传河图洛书和先天图、太极图的陈抟,也是蜀人!”

“当然,能不能学到东西,总得分时间判别,时辰计帐,很公啊。”

见老一手抚肚,一手腰,指挲不停,王冲顿时明白过来,这老在要学费呢,果然是顾八尺啊。

“你小,满肚,也罢,就时辰收。不过一百文…车夫载客十来里路就能得一百文,老儿这学问这般不值钱?”

不过顾丰也颇有商德,达成协议了,就尽心指导。

“二百文不变,我再找几个学生。”

顾丰倒也没推托,王冲正要拜师,却听这老:“这毕竟是私授,这个…”

“义理之易,各有所解,各说纷纭,但都托于象数之辨。若是没有象数的基础,就理解不到各说的真意,因此象数之易也不可忽视。”

邵伯温是求不上了,而且开就是学二十年,王冲可没那个心,学基础也就够了,顾丰正合适。

这事也不急在此时,离年关也不到十日了。年关休学五日,顾丰准备在休学前搞次摸底测验,经义治事斋都考,以便越年后有针对地制定公试的抱佛脚之策。尤其是治事斋,这大半月来力全放在君礼仪培训上了,尽不指望他们在公试上有所表现,但若是考得一塌糊涂,不仅顾丰有失职守,赵梓也要落了脸面。

“可惜邵文已回果州了…”

“怎么也得一贯…”

王冲与顾丰一阵讨价还价,终于以二百五十文每人每时辰的价码谈定,隔天上一课,每课一个时辰。

“唔,老儿所知,也偏于象数,教你也未尝不可。”

顾丰果然是杂学,又谈起了象数之易。

本着攥取一切附加价值的销售神,王冲也提了附加条件,比如开列讲课大纲,提供参考书目,以及设定教书目标等等,听得顾丰老脸拧,大这钱不好挣。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