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章刺客王越的信条(2/7)

自从那一天在祠堂与杨修密谈之后,刘协选择了留下来,可是他与伏寿的关系变得奇怪起来:伏寿还是和从前一样,无微不至地尽着妻和一个同谋者的责任,可是刘协能觉到,从前那个蕴藏着熊熊烈火恨不得要推着他一起燃烧的伏寿不见了。现在的她,更像是一个手执税簿的主计,冷漠而严谨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一分不差,也一分不多。刘协相信,即使现在他提之事,伏寿也会沉默地接受,不会有任何反抗。

这一日天气晴好,一串长长的队伍从许都的正北厚德门徐徐开,朝着城北的和梁而去。队伍中有当今天与皇后、尚书令荀彧、司徒赵温以及朝廷百官,就连曹公的二公也来了。队伍的仪仗十分简陋,仅仅只有皇帝与皇后的座驾是一辆翠羽黄里的双辕车,卤簿只有十余名打着冠盖的黄门。其他皆为轻车,许多人甚至不得不在雪泞的土路上步行。

荀彧又:“陛下,还有一事。依照朝制,天之后,本该是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依次耕作。不过许都事刚

赵彦大喜,主动磨墨蘸笔,要替杨俊写,杨俊:“不妨事,我本来就是左手执笔。”他就手提笔,在一张麻皴纸上挥毫疾书,一边写着,一边随:“如今少府都在哪几征召人才?”

赵彦:“郑玄公有位足,如今正在袁绍军中,恰好又与少府大人有旧。有他从中斡旋,这件事问题应该不大。”

纷纷扬扬的大雪终于停了,许都内外目皆白,有若举城缟素。这应该是开前的最后一场雪,附近的农人都说今年只要不闹兵灾,说不定会有个好收成。

正月亲耕,本为汉帝每年必行之礼。只是前些年汉室颠沛离,别说田了,连立锥之地都没有,这些仪礼自然无人提及。到了许都之后,诸事都于司空府,朝廷更不需要这份心思。孔忽然提起来这么一,荀彧居然不好拒绝——皇帝亲耕籍田,为天下表率,这本就是件无可厚非之事。而且这件事宣扬去,也可以向天下宣示许都政治的稳定,对曹氏也是件好事。

“您一定听说过,就是号称最有希望继承郑玄公衣钵的经学大师——荀谌。”赵彦

赵彦这才如梦初醒,想起自己此来的目的。他从怀中取笔墨,恭敬地铺在杨俊的几案前,说:“孔少府和赵司徒前几日有了一个成议,如今兵荒,学术不彰。为了不使统中绝,希望各地能征召一批儒生来许都游学,教授经学。”

“哎,真是。杨俊怎么可能跟皇里的事情扯上关系呢。我是不是太张了?”赵彦想到这里,拍了拍自己的脑袋。

在默默地向前动,刘协坐在车上,试图把脖向外伸去,贪婪地着外清冷的寒气。他自从来到许都,只能在皇、司空府有限的几个地方待着,那些地方窄小仄,让他憋闷得快要发疯了。难得来一趟,总算让他的山野之心得以有片刻的息。

杨俊皱起眉。这倒真像是孔的事情,调且华而不实。学问这东西确实要,当初孔家覆藏书,就是要保留下读书的。但在这时候搞这个,实在有些不合时宜。

“哦?敢问这位足是谁?”

一想到这,刘协心里颇不好受,手上被伏寿咬的伤还未完全愈合,他宁可被她多咬几,也不希望看到现在温而死寂的局面,好似那尚有余温但炭火已熄的炉。

刘协正在想着,忽然旁传来蹄声,荀彧骑着从车畔经过,拉住缰绳,俯:“陛下,前方上就要到和梁了。一切礼仪,都有司徒和少府大人持,届时陛下只须依言走一圈就可以代了。”

大火。董妃说皇帝情大变,似乎也是从大火之后。他已经把所有的细节都印在了脑里,每次听到什么事情,都会习惯地拿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当今天,连耕个籍田都要被人指引着来啊。”刘协心里不无嘲讽地想,脸上还保持着病容,缓声:“朕知了。”

“可密如今不是袁谭的属地么?袁氏岂会容许你们把郑玄公来许下?”

“陛下,你大病未愈,不可多寒气。”伏寿在旁边温柔地提醒。刘协知她的意思,他现在不是在河内打猎的野小,而是一个病弱不堪的皇帝,不能表现太过兴奋。

“朕倒忘了。”刘协悻悻缩了回来,重新握住伏寿冰凉的手。伏寿低下,用另外一只手去拨炉里的炭灰。

赵彦看杨俊不言语,以为他有些迟疑,连忙:“杨大人您是边让边令史的得意弟,获嘉又是灵聚之地,必有逸士旷才。所以孔少府派我来,是希望请您推荐几位。”

也许杨修说得对。她之前的情如火,不是为了他,而是把他幻想成了真正的刘协;现在她已经把这个幻想抛开,对于一个同谋者,只要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就足够了。

杨俊看到赵彦发愣,遂开:“彦威,你今日来造访,可有什么事?”

翊扈左右的原本该是羽林、期门二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被别的卫队替换。这些卫队分成了步、骑两:步兵皆着黑甲,乃是曹仁营中的锐;骑兵则是张绣的西凉骑,上还蒙着褪褐兽

可这其中的味,总有些不对

赵彦:“两年前陛下曾征辟过郑玄公一次,可惜那次他未能赴任。如今他在密隐居,边弟也有几十人。孔少府已经修书一封,请他再赴许。”

杨俊虽属于伏寿、杨彪一派,但他知现如今应该要拉拢一切力量。既然对方投李,自己也不能不报桃。杨俊想了想,说:“我郡中有王象与荀纬,都是学问通达之士。孔少府既然有意,我便修书两封,请他们来许都便是。”

“啪”的一声,杨俊握着的笔,一下从中折断了。

杨俊的笔端停住了。

于是荀彧挑选了许都城北十五里的和梁。那里本是军屯,曹公大军北上以后,一直由附近民耕,只是地广人稀,忙不过来,倒适合当籍田之用。

上书的内容很简单:“农者国事,天当亲耕籍田,劝民始耕如仪。”

这些倒霉的文武百官之所以要艰苦跋涉,全因为孔在数天前上的一书。

杨俊笑了,赵彦这番话,拉拢之意已是颇为明显。边让是中原大儒,数年前被曹所杀,导致士族大震,几乎引发了天大的,这名字已成为曹家的一个禁忌。赵彦公然把这层关系挑来,目的昭然若揭。这一次征辟天下儒生,果然不那么简单。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