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于中要求支援。也就是火器方面的。
虽然据说那家伙手里的弹**还够打上几场大战地,可远在异国他乡,总得有备无患才成;二,这家伙还要朝廷派驻守大臣。一个驻西藏,一个驻尼泊尔,另一个,却是驻勒克瑙。三,就是刚来的这个进贡使团了。
这么多地方的一起来,杂七杂八,要不是于中还同时派来了翻译,恐怕理藩院就得关门大吉了。可是,这个使团里面有西藏人,还有来自印度的使者,所以,接待工作可就容不得半分大意了。谁叫大清朝的皇族信奉的是喇嘛教呢?代表喇嘛教两大活佛的使者自然不容怠慢。印度就更加不用说了,那可是天竺啊!从古代开始就是中原人认同的昌邦大国。
在国人的心里,这个国家虽然未必能跟中国并肩,却也是能偶尔提一提地,尤其是那本《西游记》出来之后,更是使得天竺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大大上升…那可是佛祖的老家啊。尤其是于中还在奏折中提及到,北方邦正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后的第一个传道之地,这可就更加不得了了。(北方邦是印度都、伊斯兰教和佛教在印度的圣地集中区之一)
“皇上已经派了老十三和老十四去古北口练兵,咱们如果再不做出点儿彩儿来。可就真的什么也不成了呀!”胤禟看看阿灵阿无话可说,又插口说道。自从太子被废,大阿哥远赴海外之后,虽然朝中已经是他们这一伙“八爷党”独大,可是,由于康熙借高士奇警告了文武百官,几乎就是明打明的告戒百官不得亲近他们,所以,他们的势力比起以前来反倒又缩小了不少。而且,因为康熙地态度摆在那里。他们也不敢再刻意地去结交大臣。再加上康熙又一直不派给他们一些能够挣声望的任务。如今,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已经渐渐有些淡薄了。
“唉…”胤禩长叹了一口气。他突然生出了一种无力感。相比起以前出身低下,处处受人欺侮。
现在他的境况自然是好的没话说。可是,现在的日子,却让他活得很累。太子废了,胤褆走了,他虽然成了夺储希望最大的皇子,可是,同样的,他也十分明确的感受到了来自康熙的注视。以前,他嫉妒胤礽能够得到这种注视,也对康熙在太子屡次闯出祸来之后依然处处容忍而感到愤怒和忌恨。可是,现在他明白了…这种注视,所代表地是无言地猜忌和强大的压力,这种感觉,有时候都能把人压得无法喘息。而相对于胤礽,他所处的环境更加不如。至少,胤礽还有一个正式地太子之位,也是康熙自小手把手教大的,关爱非常。而他,因为母亲是辛者库贱奴出身,几乎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康熙的关心照顾。如果不是那一次宝日龙梅、莫睛和罗欣去为他母亲看病,他恐怕根本就不可能入得康熙的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