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可是,牧野成贞却是一个有些读书读僵了的人。而且,对于中在日本所做的一切,他可以说是正恨得牙痒痒。结果,听说琦亮是清国太子派出的人,又是要对付于中的,他的心思立即活动了起来。来之前,牧野成贞当然是了解了一些清朝的消息的,更加知道康熙这个中土的皇帝掌握着绝对的权力,远非日本天皇能够相比。所以,他下意识的以为胤礽拥有比于中大得多的势力,帮助强者对付弱者,又是对付的跟日本有仇的于中,该怎么选择他觉得自己十分清楚。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琦亮在付出了一些代价之后,得到了牧野成贞的允诺。
于是,好戏上演!
于中到达北京之后,胤礽做出一副礼遇功臣的样子,处处优待,不仅赐住畅春园,还专门为其启用了乾清宫。不过,这可不是做给于中看的,而是做给百官看的。是为了让百官看看太子是多么的器重于中。接着,牧野成贞出面,进献国书。称臣纳贡。装作不经意的样子突然间看到了于中。然后,引出“火烧长崎”一案。
由牧野成贞的随从出面,将这个“罪名”扣到于中的脑袋上。
不过,就像佟国维后来猜测地那样,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逼于中承认这个本就不属于他的“罪名”而是为了让于中“不承认”!这也是为什么胤礽要向于中说,只要他说一个“不”字,就立即报什么诬蔑之仇的话的原因。
可是,于中偏偏就认了!
所有的心思、安排,都在这里变成了白功!“火烧长崎”明明不是于中做的,谁能想得到这家伙居然就认了?那可是十几万条人命啊!
就这样,事先安排好的日本使臣的两个随从“血溅午门”以控诉暴行的“悲壮”场面因为于中自愿承担这条“罪名”而变了味儿。因为大阿哥胤禔、佟国维等人的党徒出面挑拨,尤其是胤礽一伙事先没有想到的刑部尚书王渔洋和侍郎施世纶这两个人的出针见血的分析,百官没有因为两个随从的“悲壮”自尽而心生同情,反而大为反感,都觉得这是在蓄意陷害。这么一来,就算于中承担下了“火烧长崎”这条罪名,可因为有百官的同情,就算想不顾一切重惩都难办了。
可是…于中为什么会认呢?
这简直就是搂头一闷棍,压根儿就让人想不到!
如果于中不认。那么,那两个日本人自尽的行为哪怕不会得到百官的同情,也能让这些人朝着不利于于中的方向考虑。而趁着将这件事上报康熙。等回信儿的空档儿,他们就可以拉着范毓宾来当证人。让范毓宾指证于中“确确实实”曾经下令火烧长崎。这么一来,有了人证,又有了日本人的血证,于中不认火烧长崎就成了欺君大罪,虽然此人极得康熙信任,可是,有这条大罪,再加上“事实上”的火烧长崎,还有先前安排的纳尔苏状告于中蓄意挑衅并私自关押乌里雅苏台官兵的事情。三罪并发,至少也能把他一捋到底。康熙和百官对此也只能是无话可说。可…可于中怎么就认了呢?
现在,虽然于中这家伙是说了谎话,可这个谎话却不能去揭穿。一,因为于中是攻日的主将,火烧长崎纵算不是他做的,总也有份责任,主动承担也不能算是欺骗了谁,反而显得为人有担当;二,如果揭穿了这个谎话,必然会牵连到年羹尧。可年羹尧是四阿哥胤禛的人。在目前大阿哥胤禔已经联合了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的情况下,再把这个唯一与太子党交好的四阿哥得罪了,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尤其是在这位四阿哥现在颇得康熙喜爱的情况下;三,康熙的态度还不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