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章与君同愁xia(2/2)

而此时的杨家,只有大郎、二郎和三郎已经随父亲从军,我们其他的四兄弟则分散各地,四郎与七郎在汴京家中,五郎在五台山跟随师父虚谷大师习武,六郎也就是我虽然长期滞留在边关,但是并没有正式军中效力,因此一别经年,我的武技究竟如何,太君却并不十分清楚了。

杨排风与延昭相甚好,此时也是珠泪涟涟不能自已。

“生死之间,却是如此倏忽啊——”望着远的青山,我怔怔地叹

“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延玉——”我立在船上,迎着风默默背诵杨家的几个主要人

北宋建都在东京汴梁,依靠东南漕运,漕船是必不可缺的运输工。宋太宗时,各州岁造运船三千多艘。官营作坊制造朝廷所需要的战船、漕船、使船、龙船,民营作坊则制造民用的商船及游船游船。朝廷在东京设造船务,各地重要州军皆设官营造船作坊。长江两岸通要冲还设有专门修船的场所。

灰带回汴京,洒到金桥下即可。”见诸事代完毕,杨延昭长长地了一气,望着东方喃喃“母亲,孩儿终是福薄啊——”两直视前方,声息渐渐地弱了下来。

正在思忖之间,船却如同撞上了石一般猛然一震,缓缓地停了下来。

两人打好行装,快赶至黄河渡,弃登舟,一路顺东下,直奔大宋的皇都汴京。

我们所乘坐的船只是由长安的一家叫作平顺船行经营的“千石船”上面大约有十来个房间可以居住客人,甲板下面是用来储的仓,船舷两侧装有两排共二十余只长达两丈的划桨,平时依靠风帆与力前,若遇到急情况,也可以通过人工控来增加前的速度,上面还为客人提供现成的饮,省去了行中的许多麻烦事情。

一路上昼行夜宿,行来都是顺风,船行一日的速度可达两百余里,算一算到达汴京也就是在四五日之内,而我对于杨家一门与大宋朝的了解还是在蒙昧的状态,杨排风也不过是一个年纪不过十六七岁的小丫,虽然平时也跟随着几位小学习了一些文武知识,但仅仅是浮于表层,此时赶鸭上架,只好权充起教师来,将有用没有的东西一脑地对着我倾泻来,只恨没有多生几张来。

直到现在,我仍然对于杨延昭的死有些不能接受,作为日后威镇三关使辽兵不能关一步的杨家英雄,怎么会没有场就谢了幕?莫非真的是因为我的到来才促成了他的死亡么?假若我没有现,数年以后,他应该会很自然地成为后人中传诵数百年的抗辽英雄——沙里澄金杨六郎吧!

“少爷,我们上路吧。”睛红红的排风对我说

内河航行的船舶,最大的叫“万石船。”远涉重洋的民用海船,称为“客舟”可载二千斛粟。据说“上平如衡,下侧如刃”“又于舟腹两旁,缚大竹为橐以拒狼。”船上的设备包括抛泊、驾驶、起碇、转帆和测等方面,已经比较齐全。这样的海船,在当时世界上是较先的。朝廷用的海船,称为“神舟”无论是其长阔大,还是承载的什用人数,都相当于“客舟”的三倍。

哭了个昏天黑地之后,我勉恢复过来,找来店家,了些银两,雇人将尸首抬了去,照延昭的遗愿,一把火烧了个净,将骨灰收敛起来装一个木匣,准备带回汴京。

“贤弟——”我觉得不对,颤声呼叫了两声,延昭却无反应,及至我将手背伸到他鼻前试探时,才发现已然气绝多时了,不由得悲从中来,放声痛哭。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