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76章北地血战(2/5)

如今有了科举制,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再通过中正的嘴来决定了,这给他提前山创造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可是魏汉制度不同,汉朝不实行屯田制,没有典农中郎将这样的组织,他虽到了作官的年龄,却不能和像历史上那样去看守稻田,只好继续替人放,可他家里实在太穷,不起差旅费,没法到长安去参加考试。见着这么好的一个地的机会,却因没钱而白白错过,怎能不使他抓耳挠腮?

不得志的穷苦人,知穷苦人怀才不遇的难。像我吃,说话糊不清,有哪个中正能看得上我?要等中正选举征辟,怕是一辈也别指望地了。科举制虽然给我一个一展所长的机会,可是这盘缠…”

当下他暗暗的骂了几句老天,寻思:“陈先生为人和善,我在他那读书,他从不收学费,本来找他借钱,倒也没什么。可是我去安城考试的钱就是向他借的。他家里也穷,教一年书也收不了几个钱,听说这些钱也是他向亲戚朋友借来的。原来的钱还没还上,我怎么好意思再向他借?本来想有半年多的时间,些许盘缠小事一桩,哪知太名也不是什么好事,村里竟没一个人敢雇我放。虽然我又找到一家人家,但到了现在也只攒到几十文钱,刨去用度,连还债都不够,上长安那是想

当然这钱其实并不难搞,只要他一句话,别说只是区区盘缠,便是百亩良田,也能轻易搞到手。他中了解元之后,在十里八乡大大的了面,别说左近的几个村落,就是整个颍川国,乃至豫州,没有人不知他的大名的。这粉丝团很快就建立起来,而且人数还不少,当然以少女**居多。有不少趋炎附势之徒打算资助他上长安参加会试,盼着他日后飞黄腾达,自己能分些好。当地官员也对他着实结,襄城县令就亲自登门拜访,嘘寒问。甚至还有不少媒婆拥到他家,向他提亲,左右不过是张三的女儿,李四的闺女,这些庸姿俗粉他自然是看不上的。何况他为人冷傲,不喜嗟来之。最看不惯就是这穷困时就看不到人,一旦富贵了就和苍蝇似在耳边嗡嗡地吵个不停的小人。历史上别人瞧他可怜,接济他,他连一声谢谢也不说,刻薄如此,如今对这些别有用心的卑鄙小人又怎会有好颜?是以这人来到他家只受到一待遇,那就是吃闭门羹,连县令也不例外。当然有不少人不死心,屡次三番上门打搅,都被他关在门外,不由得死了心了,往地上吐了几百唾沫,叫:“不就是个乡佬,拽什么拽!”扬长而去。

人都给他得罪完了,这钱自然是没法搞到。他原以为从秋八月到来年三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还有把傻力气,区区几贯盘缠很容易赚到,既然能自力更生,为什么要拿人钱财,受人以柄,遭人蹊落?哪知天公不作。由于刚实行科举制,各项制度还都有待完善,举人在当时可不像清朝时那样有势力,只是有参加会试的资格,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也就无法给他带来钱财。而乡里人知他中了解元,想当然的以为他生财有,而且他现在份大大不同,自然不屑再小活了。于是原先雇佣他放的那人,亲自上门,转弯抹角的将他给炒了鱿鱼。村里的其他人也不敢再雇佣他。虽然后来他好说歹说,终于又找到了一个雇主,可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离试期已近,连还债都困难,这盘缠说什么无法凑齐了。他没想到连老天都和他过不去,不禁喟然长叹。

《三国志》邓艾传有云:“…以吃,不得作佐,为稻田守从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中正以为邓艾吃,不能但大任,便派他去看守稻田。同事们见他家贫,可怜他,常常资助,邓艾也是来者不拒,并不称谢。后来他因为稍稍升为典农纲纪这么一个小辟,京述职时见到司懿,司懿和他聊了几句,大叫:“人才啊!”把他留在了边。邓艾这个苦大仇的孩这才拨云雾而睹青天,终于找到了组织。不过那时他已老大不小,蜀汉相争也已行到了后期,诸葛亮早已成了朽骨一堆,前期所有轰轰烈烈的战争都没他什么事,要是他早为世人所知,魏国说不定能提前几年灭蜀,也未可知。

他的想法倒不是无的放矢,历史上他就是因为吃,不受中正待见,一直没有被中正推举,沦为下吏,直到遇到了司懿,这一切才有所改变,不过他也因此在稻田里虚耗了二十余年的光。一个人才二十年能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自是常人难以想像,可邓艾这块真金却被埋没在田里近三十年才被人刨将来,白白错过了多少次发挥才能的机会,这怎能不叫人扼腕叹息?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