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章易相(2/3)

蔡京乎意料,大赞现任御史中丞张商英公忠亮直,为国之石,历经前朝,才堪大用,可继相位。这般“以德报怨”的行径,大赵佶意料之外,他原本确实有意让张商英相,顾忌的是蔡京固,张商英既然是倒蔡的急先锋,相之后的行政难免会受到蔡京党羽的暗中抵制,国事不免受到影响。对于蔡京这般说法,赵佶在宽心之余,却又有些摸不着脑,照蔡京以往的记录,凡是招惹过他的人没一个好下场,当年赵之被蔡京赶下台之后,那可是不到三个月就忧病而死的!他怎么会对张商英如此宽待?

群臣之中最为失望者,大概就是现任枢密使郑居中了,他在背后搞了许多小动作力图倒蔡,但新鲜炉的两相三参却压没他的份,偷不成,好歹米还没蚀掉,白忙活一场。

无论如何,蔡京现在是不能再留在相位上了,五月丙寅,皇帝降诏,以蔡京擅开边事,广南拓地无功,去尚书左仆兼门下侍郎,落太师,降授太太保衔,剥其旧功,特封鲁国公。以蔡京历经前朝,士林领袖,特命编修《哲宗实录》。其长蔡攸,除枢密直学士,得参议朝政,两省。

至于众人瞩目的相位,结果几乎令所有人都大跌镜,既不是枢密使郑居中,也不是御史中丞张商英,而是将现任尚书右仆何执中位为尚书左仆兼门下侍郎,原中书侍郎梁士杰为尚书右仆,原御史中丞张商英为中书侍郎,原吏尚书梁为尚书左丞,刘正夫为尚书右丞。另以尚书侯蒙为枢密副使。

“蔡京虽去,相位不宁啊…至少一年之内,大宋政局围绕相位,必定还有一番争斗,只看新相登基之后有何举措,便可知端倪了。”对于这样的结论,许贯忠以为然。只不过,下蔡京退相,新相位又不稳,大家忙于争夺,对于他这个暂时还摸不着政事堂台阶的大名府留守,却是个绝好的空闲,最起码,他现在又已经成为蔡京极力争取的对象,而先前的那小小龃龉,就像光下的。蒸发了。

这样一份名单的炉,可以说令所有人都不满意。首先,首相何执中是天亲信,在赵佶还只是端王的时候就已经是太傅,堂堂正正的天师,却在士大夫中一无声望二无底,他既不是新党也不是旧党,同大家都保持一定距离,也就意味着哪一方都不会信任他;其次,刘正夫和张商英,这两人都是经蔡京的手提上来,但也都是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大臣,所谓的直言敢谏,当然就是敢于和一手遮天的蔡京唱反调;再次,梁士杰和梁这两个蔡京的心腹依旧盘旋宰府,尤其是梁士杰,占据右相的宝座,可谓坐二望一,蔡京集团依旧在宰执中保持了相当的权势。

听罢许贯忠对新任宰执成员的分析,立刻就想起了后代的一句名言,当一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炉,有一位法国将军就评论: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停战。这个新的宰执班,明显是赵佶想要用自己的亲信来控制宰执,这个年届而立的皇帝显然已经不满登基十几年来,政坛大权一直被蔡京把握的状况,想要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只不过,大宋立国垂两百年,士大夫阶层早就把持了绝大多数的权力,他们与皇帝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权力系,又岂会把已有的阵地拱手让?不是何执中,刘正夫,还是张商英,都不备领导士大夫阶层的资格,而相位,则是整个文官系的最层,如果这个位置上的人不能为整个文官系服务的话。那么下面的人就会立刻起来将他们赶下台,代之以他们能信任的人选。

“贯忠啊。我爹日前来信,叮嘱咱们不可轻举妄动,须得谋定而后动。咱们先前谋了那么久。才只是把蔡京下了台,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可不是松劲的时候,来来,且谋上一谋。”晓得厉害,当初

臣若无其事,畅谈本朝建中靖国以来的诸般往事,这两位都是书画大家,自然免不了谈风说月,诗词唱和一番,君臣和乐。对于蔡京的辞呈,赵佶垂问公相康健否,慨叹年似之余,垂问相位谁属。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