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节历史烟雾的久远弥散(2/4)

秋之时,王浸坏,教化不行…陵夷至于战国,韩任申,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三夷之诛,增加刑、大辟,有凿颠、胁、镬烹之刑。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邪并生,赭衣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云:

了。

唯其有代表意义,我将其对秋战国秦的指控摘引如下:

《汉书·货志》云:

历史的荒诞,也正在这样的时期定型了。

《汉书·货志》与《汉书·刑法志》,是东汉官方对历代文明框架(制)的总看法。在这两篇概括叙述并评判历代制的文献中,完全可以看“暴秦”说的新面目。这两篇文献对华夏文明程的总评判是:以井田制为轴心的夏商周三代“王制”文明,是最的理想社会状态;自秋战国至秦帝国,则是最为不堪的沦落时代;西汉之世,始承平昌盛。基于此等价值标准,这两篇文献的定式是:开首皆以大段篇幅描绘三代“王制”的田园诗画面,接着语气一转,便开始严厉指控秋战国秦的不堪与暴,之后再叙述西汉的承平国策。

隋代,对文明演史的探讨又是一变。

隋虽短促,然却是三百年分裂之后再度统一中国的重要时期,是华夏族群的第五次大一统。从实际制度框架说,隋继承了秦制无疑。然则,由于此时距秦帝国已经千年之遥,且又经过了西晋之后的三百年分裂战,隋对文明演的审视,遂开始以西晋之后的历史演为主,对两汉之前的历史已经很少涉及,对秦政得失的探究则更少了。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基本面看隋代对秦文明的模糊肯定。隋文帝杨注重实务,临死之遗诏开首便是:“嗟乎!自昔

两晋南北朝时期,华夏大地纷争频仍,又逢北方诸族群相继占据北中国,政权不断更迭,相互攻伐不断。当此之时,中国关于文明史演的探讨几乎趋于沉寂,玄妙清谈弥漫一时。无论是官府作为,还是官学私学,对历史文明的总探讨及其理论总结,都几乎趋于销声匿迹。这是一个特殊的沉沦时代,两汉时代注重文明演探讨的历史视野,这时已经变化为注重个人验的思辨“玄学”在玄学清谈弥漫之时,偶然也迸发些许文明史探究的火。葛洪的《抱朴·外篇·用刑》,便对秦亡原因了探讨,认定秦亡并非严刑而亡“秦其所以亡,岂由严刑?秦以严得之,非以严失之也!”其余,如过廷尉的刘颂、过明法掾(解释法令的官员)的张斐,也都曾经从论说法令演的意义上肯定过秦政。当然,这些声音远非主,几乎没有实际影响力。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秋》讥焉!于是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作。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万,而贫者糟糠;有国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力耕不足粮饷,女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东汉官方认定“暴秦说”之外,学人官员的个人评判,也循此基准多有呈现。但是,这一时代的文明史视野已经大为弱化,官员学者个人即或有局肯定秦政的论说,也是星星不成气候。诸如东汉之桓谭、王充,皆有局肯定秦政之文章,然已成为极其微弱的声音了。

东汉王朝在实际奉行秦文明的同时,官方意识却更为明确地指控秦文明,更为调地颂扬三代王制,从而弥漫郁的弦外之音:三代王制本仍然是值得推崇的,只是王莽的复辟还不够准而已。再次确立这实际建政法则与意识形态价值原则的荒诞割裂,是“暴秦”说弥漫为历史烟雾的基所在。

东汉之后,华夏再度陷了分裂割据状态。三国时代的剧烈竟争,颇有小战国气象。基于竞争本的需要,这一时代对历史的重新认知,有了新的可能。由于《三国志》乃晋人陈寿撰写,且没有总括叙述某领域历史演的诸《志》专类,是故,无法评判三国及西晋的官方历史意识。然则,从这一时期各方实际奉行的政策制,以及著名君主与政治家的历史评判言论,仍然可见其对秦文明的总评判。这评判,较之东汉松动了许多。曹被《三国志》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超世之杰矣!”而曹对秦皇汉武的肯定也是明确的,其《置屯田令》云:“夫定国之术,在于兵足。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在三国大政治家中,唯有诸葛亮对秦政表现继承东汉的荒诞割裂:实际奉行而理念否定。诸葛亮《答法正书》云:“…秦以无,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足见其忠实秉承东汉之传统也。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