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另一项任务,就是到达上海后同当地太平军的大主教见面,当然法国人并不知道太平军中并没有大主教这个人,硬要说有的话,就是那位还被困在天京的洪教主了。
1854 年克里米亚战争初期,英**队相当僵化,几乎没有战斗力。甚至可以说管理非常混乱,指挥无能,军需很差,医疗勤务更是缺乏。总之,官多懈怠,兵无斗志。不过,英军的全面恢复活力却是迅速和彻底的。
英国在远东和太平军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军事合作,在英国人教给太平军如何打热兵器战争的同时,他们也学到了太平军对待后勤的认真态度,特别是医疗保障方面。格兰特在与谭绍光北伐庙街的时候,曾今参观过太平军的驻地,对于营地里那条奇怪的规定格兰特记忆尤深,太平军规定士兵的袜子必须保持干爽,同时没有任务的士兵每天必须清理营地内的蚊虫鼠蚁,甚至必须按人头缴纳一定数量的老鼠尸体。后来格兰特才了解到,太平军的这种做法切断了大部分传染疾病的传染途径,他马上向国内推荐了这条经验。
英国“远征”军仍旧是格兰特担任总司令,他麾下汇集了一批享有盛名的团队,其主体部分同样是 2个师。第一师由米启尔少将(相当于当时的法军准将)率领,辖两个旅11 个团(其中印度团 3 个)。第二师由拿皮耳少将率领,辖两个野战炮兵中队,1 个攻城炮兵中队,他们是经埃及从英国派来的,配有新式阿姆斯特朗大炮,用炮闩架射。3 个炮兵队由克罗顿准将(相当于上校)指挥。另有 1 个女王工兵连和骑兵队,由巴特尔准将调遣。
英军骑兵有 1340 人(军官名,英国士兵 400 人,印度士兵 900人),包括 2 个“女王卫队龙骑兵”队,2 个非正规的印度锡克骑兵团,分别由范纳和普罗宾少校带领,两个少校后来在“远征”中可谓出尽风头,他们对满清的战绩足以名载史册,但对太平军的战绩却是另一个样子。
普罗宾少校指挥的锡克骑兵第一团全由志愿兵组成,驻扎在印度中部勒克瑙。该团天内急行 600 英里,再乘火车赴加尔各答,从那里上船开往英军聚集地香港。
正如英国随军记者吴士礼、塔洛克等后来着重指出的那样,英军这一次远征,特别注意设立管理和医疗服务处,他们很多方面都是参考了太平军的做法。
对于英国人来说,筹组“远征”军较为容易。他们在印度及开普敦驻扎着许多部队,步兵骑兵皆有,可以比较容易地经香港派往中国大陆,其辎重运输问题同样减少了许多。他们在开普敦买了许多马,装在厩船上送往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