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三百一十二章 古城新风
陶恩培的思绪随着渐渐喧闹的人声而中断,挑开ma车的帘子往外望去,却已经到了苏州城外。陶恩培有些惊诧yan前的苏州,这苏州似乎还是从前的苏州,自古以来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却又似乎不是自己从前见到过的苏州了。
陶恩培看到的苏州和从前一样,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城内水港jiao错,街衢纵横,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gong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行于在苏州众多的街巷之中的名胜山塘街,这条街是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 山塘街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至苏州名胜虎丘山的望山桥,长约七里。
此chu1和从前一样,四周皆商肆毗连,各zhong商号、茶肆、酒家、戏院、客栈等无不ju,但却似乎少了些烟馆和hua楼。
青se的小方石路面,还是一般的平整,两旁zhong植的悬铃木,隔路树臂几可连接,暑天行走十分荫凉。路旁树下各zhong摊档摆设开来,从街tou连到街尾。摊位上,袍服裙衫、touhua首饰、鞋帽巾袜、果品散食、盆景艺品、玻璃qi皿等等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洋货杂品五金等,果真是人山人海、热气腾腾,绘chu了一幅繁华山塘街市图来。
“只是更比从前繁华了啊,到底是哪里不对呢?”陶恩培心中暗暗想着,总觉得所见的苏州虽然比从前繁华,但似乎有着更加不同的东西让这古城有了另一zhong味dao。
忽闻一阵悦耳的歌声传来,陶恩培抬yan望去,只见数名ding着红巾的青年女子撑着油纸伞而来,一旁戏院那婉转的评弹传来,伴着那走在细微chun雨中的女子。依依呀呀的低声歌唱映衬chu这座江南古镇的韵味来。
再看四周的人群,陶恩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人不一样了。”
往来的熙熙攘攘人群之内,鲜少再见到那拖着长辫、穿着ma蹄袖ma褂的人,街上的女子们似乎都是天足,走起路来更加的自信和无羁,男子们的长袍短褂夹着飒shuang的红巾,而来往行人见面都是拱手作揖为礼,也不见了那打千哈腰的卑颜nuse,似乎xiong膛都能更加ting起几分来。放yan望去。yan下的人群没有了昔日人群那剃光前额的光亮,取而代之的却是一抹令人艳目的鲜红,是一zhong暖人心和cui人奋进的红se!
陶恩培慢慢明白了过来,蓄了长发的男子和摆脱了缠足的女子们,让苏州这座古城更加的自信了起来。一zhong挣脱了束缚和桎梏的酣畅淋漓在这座古城中焕发chu来,与衡yang那zhong死气沉沉的压抑不同。陶恩培gan受到挂在人们脸上的笑容却是发自内心的。
带着千万般的gan慨。陶恩培来到了西王府外,门外百余名西殿参护在此chu1巡守,却无一人在此迎接自己。陶恩培心tou微微有些失望,但想自己一个失了衡yang的人,也没什么脸面要人家八抬大轿的来接吧。
宋锋、苏冀上前向门口参护统领jiao了公文官照后,自有西殿参护进西王府内禀报。陶恩培下了ma车。便在府外等候。
才下ma车,便有数骑骏ma飞驰而至,上面的人穿了太平天国的官服,toudai红风帽。风尘仆仆的下了ma来,早有西殿参护前去牵ma。那人却不用西殿参护禀报,径直入了西王府,也没有参护阻拦。
陶恩培很是好奇的问shen旁的苏冀dao:“这人是谁?不用通禀便可入内?”
苏冀jin了jinshen上的袍服dao:“这位大人便是舆宣司的王韬王大人,那《苏南时报》便是他主持刊行的。”
陶恩培哦了一声,那报纸路上他也曾向苏冀借来看过,其上内容贯穿古今,涵盖中西,多有议论时政,抨击满清的言语,言辞锋利而令人心折,饶是陶恩培自觉已经是反叛之人,但那报纸上的言论却是字字诛心。
“原来他就是王韬,果然是仪表堂堂。”陶恩培捋着颌下胡须轻叹dao。
“陶老先生,以你的文采也可以给那报纸投稿的,只要报纸的主编们审he过,也一样可以刊在报纸上,liu传言语于民间的。”苏冀淡淡一笑说dao。
陶恩培嗯了一声,似乎有些意动,但还未答话时,却见一辆西洋ma车施迤而来。这西洋ma车与中国ma车不同,车棚乃是方形黑se的,其上还有透明的玻璃窗,沿路而来陶恩培也多次看到这zhongma车,但总觉得这ma车不似咱们国中ma车那华盖ding来得有意境。
ma车在西王府门口停下,上面下来一中一西两人,中国人穿着太平天国的官服,也dai了红风帽,而那西洋人却是一shen燕尾礼服,高高的礼帽和文明杖拿在手中,一tou的金setou发,让陶恩培第一次近距离见到了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