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他在私下场合对一名科举的官员坦
过心迹:“捐班我总不放心,彼等将本求利,其心可知。科目未必无不肖,究竟礼义廉耻之心犹在,一拨便转。”
接着大臣们又建议铸大钱、发银票、制宝钞,当时中国的货币是白银、铜钱双制式。银成
以重量为计,钱由清政府铸造。为了用更少的成本获取更大的财富,咸丰帝批准了臣
们铸大钱的奏议。1853年4月起,
开始铸造当十铜大钱,即1枚抵10枚制钱。除了朝廷的
外,又有13行省先后获准开局铸造大钱。为了直接获利,各
并不全是开矿炼铜或
洋铜。而是往往熔毁原值一文的制钱,改铸大钱。即便如此,铸铜钱仍嫌成本太
,当时的铜资源十分有限。
滥发通货的后果,立刻就显现来,琦善等老臣也不是不知
,但咸丰帝装着看不见,琦善很明智的也选择了看不见。但从1853年5月满清财政危机大爆发之后,前方将帅们再也收不到由
拨来的实银,
多不过是一纸他省协饷的公文。而各省对此
非分且无休止的指拨,
本没有能力完成,只能是推诿不办。久而久之,此
皇皇的指拨协饷的命令,成了一纸并无效用的
文,将帅们别指望凭着它就可以
到银
。
在这情势下,筹集军饷似乎已不再是朝廷的义务,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战区地方官的责任。咸丰帝在国库一空的现实中,只让前方将帅打仗,不肯
也没有能力
前方的供给了。
于是,既然朝廷不负责军费,地方如何筹饷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朝廷不着也
不了的事了。于是,在战区各省,筹饷成了地方官诸般政务中的
等大事。除了湖南、湖北等少数省份用整理本省财政的方法,增加财政收
,许多省份的办法是利用各
名目加捐加税,其中有四川的
粮津贴和随粮捐输;江苏、安徽等省的亩捐;广东的沙田捐;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的漕粮折
。往往实征是其定额的数倍,多收的款项成为各级官吏“中饱”的渊薮。在国库日虚的同时,许多官员腰包日盈,战争给他们带来了发财的新机会。然而,农业生产的技术和规模,限定其产
。农业税再怎么增加,毕竟数量有限。过度的搜刮使小民赔累不起只得铤而走险,只得跟
可是,咸丰帝也罢,奏请发行银票、宝钞的官员也罢,他们并无近代金知识。更无改造清朝落后的货币
系的构思。他们只是为了应付本无能力承担的财政开支,而滥用行政权力发行
本不准备兑现的大钱、银票、宝钞。毋庸多言,如此无限量空
发行毫无保证的纸币,其后果必然是恶
通货膨胀,这与直接掠夺人民无异。
也是1853年4月,咸丰帝批准发行银票,即“官票”,面额有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不等。除
外,由
监督的官银钱号,也发行了数量惊人的京钱票,面额有
达一万千文者!这
近乎无成本的纸币。获利惊人。如宝钞一张,工本费仅制钱一文六毫,造百万即可获利百万,造千万即可获利千万。除了
外,京外16省区也开设官银钱局。发行“局票”
从世界金史来看,从以重量为计的贵金属货币。发展到以数量为计的贵金属或金属货币(如金圆、银圆、铜钱等)。再发展到纸币,是一
历史的必然。从清代的经济规模和商品
换的总量来看,纸币的
现本非坏事。事实上,民间钱庄票号发行的各
票据也弥补了此
不足。但纸币的发行须有完善的金
理论来指导,须有周密的设计,其中相当数量的保证金及严格控制的发行额。已是今日使用纸币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决定
原则。
光帝虽对此不满意,但为了财政之需仍不得不为之。咸丰帝没有他父亲的那
德上的顾忌。他需要银
,
不了那么许多。为了
引富绅大商投资官秩官位,他
据臣
们的意见,来了个减价大拍卖。1851年,他将1846年的捐例
减一成,打了个九折收捐。至次年底,
收账为银三百万两。1853年,再减一成,
八折收捐,当年
收得六十七万两,
得数甚少。
所获捐银的减少,并不是当时收捐总数的缩小,这主要是捐银大多被地方官截留了,这些银
的去向无非就是地方官用于朝廷欠发的钱粮之用,似乎也怪不得那些无米下锅的地方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