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并且成为一种传统。大宋开国皇帝龙兴陈桥驿的时候,曾与同是大将军的弟弟共誓,允下兄终弟及的誓言。只不过赵匡胤这家伙做了皇帝之后就故意的忘记这个誓言,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作为弟弟的赵光义当然不肯,所以才亲自披挂上阵,以一柄玉斧结束了哥哥的性命,自己身登大宝,成为大宋地皇帝。
太祖死。太宗继。
当时就有许多人腹诽太宗皇帝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因为历数前朝,皇位从来就是父子传承的。不过太祖皇帝当年确实是有兄终弟及的允诺,而太宗皇帝更是刻意的宣扬这种论调,终于平息朝野之中地质疑声音。并且把兄终弟及演变成一种传统。
太祖皇帝时候,那些个宗室的王爷们还是有些实际权利地。自从兄终弟及作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则确立之后,无论是哪个做了皇帝都是尽力的削弱自己兄弟之权限,尽量的把兄弟们排除在政权和军权之外,尤其是不能叫王爷们掌握军权,怕的就是有朝一日自己儿子继承皇位时候,这些老家伙们蹿出来闹事。
正是因为这个兄终弟及,景灵宫被长平公主弄的塌陷之后,那些个王爷们当即就跳出来逼宫。他们之所以敢于至诸位皇子于不顾,急吼吼的要抢班夺权,就是因为有这个兄终弟及的存在。
如今的甚至皇帝好像病的不轻,所有人都在观望,当事者也是都在准备。
虽说大家都没有实权,看似是在一个起跑线上,其实延安郡王是没有丝毫优势可言的。
延安郡王虽然是小小年纪,也明白这里头的许多弯弯绕绕,也是在一直拉拢朝中人物,想要建立自己的嫡系。平戎大将军王韶之死就是因为他不肯站在延安郡王的阵营,小郡王才抽准了机会将其杀之。因为那样的暗杀平戎将军没有人会怀疑是郡王做的手脚,大家都是认为是李二把老将军轰死的。
杀死平戎将军一事,延安郡王可以算是做的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就算是李二本人站出来也是百口莫辩,因为李二没有证据。一代名将之死也只能永远淹没了。
延安郡王吃亏就吃亏在年轻上的,因为他不过是个少年,根本就建立不起也拉拢不住重要的人物,而那些个王爷都是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支持者。
尤其是在皇帝重病这样的关键时候,人们最关心的是实力,没有哪个傻瓜会站在小郡王的一边。在关系到皇位继承这样的问题时候,站错了阵营就意味着死亡,因为围绕皇权展开的斗争最是残酷血腥,失败的一方必然是万劫不复,丢掉的不光是自己的性命而是整个家族的性命和前途。
由于大宋地政治体制问题,中央和地方有严格的分野(这主要是吸取了大唐帝国的经验教训,为了防止出现地方势力坐大的情形出现)。所以皇权的争夺只是局限在中央的权利核心。
在这个时候,李二和他所掌握的几十万灾民就纳入了延安郡王地视线。
两淮的灾民早就不再服从大宋,而大宋也是同样的失去对灾民的控制,只要能够争取这些灾民,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是不小的助力。
谁也明白这些灾民若是真地造反,甚至是打出拥立延安郡王的旗号,当即就要为官军所剿杀。不过延安郡王并不需要这些灾民和李二旗帜鲜明的拥护自己。那样反而会暴露自己的处心积虑。延安郡王是另有所图罢了。
神宗皇帝只是病重,还不到病危的时刻,延安郡王还是有一些时间来准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