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国可亡,教不可亡,便是儒教两千年来立
之基,立
之论。
这个问题周士相也怪,堂堂正正推翻鞑虏、恢复华的大明朝,为何在立国之后反而会承认他们推翻的对象,将明兴元亡视为正常的改朝换代,而不是一开始的
族反抗。
廖瑞祥奏疏说了很多,周士相从看到了对于儒家思想的批判,虽然廖并没有完全提
民族主义这一概念,但显然,他已经摸到了门槛,但离内在还有很大差距,毕竟,廖仍是这个时代的传统人,并非如同周士相一般接受了民族国家观
的后世人。
不过廖的观
有着很大的时代局限
,诸如将明初修元史,承认元朝为国正统王朝完全归咎于那些亲近蒙元,或在蒙元治下享受好
的官们,而不是太祖皇帝。
这
儒家思想是典型的驼鸟思想,没有办法反抗,把
埋起来,装作什么都没有听到,没有看到。只要这个外来者承认儒教,继续尊孔,那万千儒教的读书人当它是自己人。
如果朱元璋不答应,凭开国之君和他那雷厉风行的手段,周士相不以为宋濂等主修《元史》的官员敢承认元朝,这件事,归
结底还是权谋手段的
现,或者说是儒家思想的一
现。
所以,廖瑞祥在痛定思痛之后,
刻意识到甲申之后为何天下迅速沦陷于满州异族之手,完全是因为明初对蒙元的不正确认识导致。
为什么会
现今天的局面,为什么那些士绅蜂涌降清,争先剃发?原因还不是因为明朝承认了元朝,所以清朝这个异族同样也可以是正统王朝。
廖瑞祥认为蒙元对汉人百姓极其残忍,但对汉人的读书人却极其优容宽待,这也是导致为何元末有那么多汉人读书人誓死为元朝效力的原因。这一
,和满清
关之初极其相象,正因为清军
关之初全盘收纳明朝的官员,承认明朝的士绅地位,这才迅速占领大半个国。甚至于,顺治五年以后对南方明军的征讨,完全是由这些投降的汉族士绅在主持。
两者结果是一样,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改朝换代相较汉民族因为百年压迫而奋起反抗,
质可是天地之别,是严重淡化了汉族所受的苦难,是
化异族侵略者。
等到了满
如果明初
定的对蒙元清算,绝不会有今日之局面。承认元朝,是承认异族对国有合法占领,是承认那些为蒙元效力的汉族官僚不是汉
,同时也是承认明兴元亡是正常的改朝换代。那么,儒家思想熏陶的汉族读书人可以心安理得的再次接受另一个异族
侵,从而在心理得到安定,理直气壮的
汉
。
但廖瑞祥
为这个时代的传统人,能够看到这一
,已然是极其难得。有明一代,可从来没有一个人敢于置疑《元史》的正统
,敢于否定蒙元。从这方面来说,廖是第一人。
又如被朱元璋称为“男
”的蒙元大将王保保,他帐下也有个名叫蔡
英的汉族官僚,此人对元朝忠心耿耿。蔡
英被明军抓获,然而却誓死不降明朝,也不向朱元璋下跪,反而日夜大哭,思念元朝旧主。
时代塑造一个人,也塑造人的思想。周士相相信,廖瑞祥敢于提
蒙元非国论,要求重修《元史》,完全是甲申以来国之
对他的影响。
廖瑞祥对此的理解,是人的错,儒教思想的错。在他看来,主修《元史》的那帮官,骨
里和奋起反抗的明军将领不一样,他们对蒙元是亲近的。在明朝讨伐元军的过程,有大量汉人只尊元朝为正统,拒不承认明朝合法
。
如元朝
尚书张昶,被太祖皇帝
禁之后接受了明朝官职,可此人却
在曹营心在汉,一直与元朝暗勾结,后来事情败
,太祖皇帝派人审问,张昶竟然不慌不忙的写了八个大字:“
在江南,心思
北”
便是如李善长、刘基、宋濂等开国臣,对蒙元也都是持肯定而非否定。整个朝廷的臣集团都是这个态度,太祖皇帝又能如何。只有承认了元朝的正统地位,明初那一大批曾经
仕元朝的官员才能洗清从前污
,极度阿谀蒙元的儒家才能继续在明朝售卖他们的思想,继续过着人人的好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