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百九十四章事情闹大了(2/2)

这帮人总共有四五百人,原先还老实,就是不老实的跑到官府上演一“堂下何人敢告本官”的戏码之后,也变得老实起来。可自从他们听说大明唐王殿下在广州监国,广州城中有大明新朝廷,那个天杀的太平军大帅贼秀才不能只手遮天后,一个个就好像打了血般,纷纷从四面八方向广州汇聚而来,盼着御前告状,从太平军那里夺回他们失去的一切。

对这些人,周士相还有一个很贴切的称呼,那便是“还乡团”,而对这些妄想继续鱼乡里,着明来不纳粮,清来却粮的地主士绅,周士相给各地的意见很明确,不予理会,任他们自生自灭,但若发现有暗中谋反鼓动乡里作的,则必须予以镇压。对那帮不肯接受新学的读书人也是同样对待,你学不成新学,无有专业,这官便不能让你。你可着举人功名还乡,官府照样前朝举人待遇免你的赋税,给你在乡一定地位,但要奢求掌印视事,则是想都别想。

安民有些不敢相信:“张公是说你还有后招?”

旧士绅和不肯学新学的士绅学在广州城可是闹了好几次,广州知府江庆之为此被周士相责骂数次,一咬牙,索将这些人全撵到城外,不让他们城。原想着这些人在城外呆的时日久了,总回醒悟,失去耐心乖乖回去,不想这帮人却突然集合到一块,在朝廷官员的引领下群情激愤的跑到监国行堵门闹事,声称唐监国不留中追尊绍武帝的奏章就跪着不走,还要唐监国惩上表的“佞幸小人”上表的”佞幸小人“指的肯定是丁之相,可明人都知这四个字用在周士相上更为合适。

张孝起,瞅了一门房,压低声音:“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郭阁老定是受了周士相威。他周士相以为郭阁老袖手旁观,凭我们这些人断不可能再掀起什么风狼…哼哼,不过他想得倒是不错,但他却不应该忘记,当年我张孝起是如何痛骂五虎的!”

“我不是撑,而是我有必胜把握。”张孝起的脸上十分自信的神情。秦荣和程俊也是笑而不语。

痛骂五虎之事可是张孝起生平最为得意之事,他为人素来清真介直,不畏权。永历四年为给事中,随天一起逃到梧州后便与廷臣共同商议除去当朝五虎。所谓五虎,指当时依附东勋李成栋之李元胤的五个大臣,分别是都御史袁彭年、少詹事刘湘客、给事中丁时魁、金堡、蒙正发五人。后因弹劾五虎有功,张孝起这才被永历帝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雷、廉、琼四府。

准确的说,不是广州城中有士绅学,而是广州城外有一批对太平军,对周士相很不满的士绅学。他们几乎全是因为家乡行“建村设乡”运动,自家利益遭到侵犯的旧士绅,也是周士相常挂在嘴边的地主土豪,不开明人士。而那些学则是参加了太平军广东乡试,却发现他们中举后,太平军不但不给他们官,反而让他们到学堂重新学习的读书人。

秦荣和程俊给张孝起带来了一个次辅连城大人想到的好,那就是发动士绅学百姓力量一致反对绍武翻案,如此朝堂有反对声,民间有反对声,唐王和周士相总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民意要替绍武平反吧。

广州被清军屠过城,当时城中的明朝官员和士绅全遇难,后来尚可喜为了充实广州城,下令从各地移来一批绅民到广州,加上随清军前来的官员家眷,这才形成广州城的新士绅阶级,不过可惜太平军一夜屠广州,忠于大清的这帮士绅转又遇了难。而城中能够称上是士绅的又多半是跟随太平军一路走过来的那帮人,这些人早已和太平军绑在一起,和唐王监国后来广州的这批永历官员本不是一路人。

唐桂再相争。

张孝起哈哈一笑:“看来公这些日没到城外去,不知民间疾苦啊。”

事情闹大了。(未完待续。)

安民很肯定城中没有多少士绅学,有也不会跟他们一起和周士相闹,但张孝起却信心十足,言称肯定有。安民等人倍加糊涂,经秦荣提示,这才恍然大悟。

“士绅学?”安民一,广州哪来的士绅学

王万达心气为之一振,咋:“张公还有何策,快说与我们听听。”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