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百七十章抗婚7(2/2)

,果断与郭仪等形成合围,尽快结束这场旷日持久损害国计民生动摇大唐基的叛,从而让大唐国民休养生息,再创辉煌盛世。

孔晟的事本来就够让皇帝烦躁了,朝臣为了是否兵的事儿喋喋不休的争吵,让皇帝心底怒气燃烧。如果他们当真是于维护国家安定的角度那倒也罢了,可惜这些人纷争的目的无非还是党派之争,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盘。

这一脉其实是担心全国兵权尽数落赵王之手,将来赵王功成名就,对东的地位构成致命的威胁。

李豫言辞慷慨,气势如虹。

皇帝皱了皱眉,沉声:“皇儿还有什么话说?讲吧。”

“陇右、河西兵决不能动。而二弟麾下,兵达三十万。而安庆绪残兵败将只有两三万人,加上河东的史思明所,统共不足二十万。以我大唐三十万将,若还不能剿灭残余叛军,这只能说统帅、主将无能,不论其他。儿臣请求父皇,儿臣愿意率东卫率三千人增援洛,统帅我三十万大军攻河东,一举将叛贼剿灭!儿臣愿意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立下军令状,若不功成,甘愿自除太之位,不再理政!”

而李豫一派则持反对,认为洛一线已经陈兵三十万,占据了目前大唐所有兵力的三分之二。河西陇右兵主要用来镇守西域异族和防范回纥攻,若是将河西陇右兵调拨东,会造成大唐后方空虚,万一异族蠢蠢动伺机攻大唐,形势就非常危险了。

众臣吃了一惊,都纷纷用复杂震惊的目光望向李豫。

而另一方面,朝中对于赵王李系一段时间以来的平叛,也颇有微词。很多人认为,赵王统率三十万大军,麾下又有郭仪李光弼等当世名将,可以说是汇集大唐大半的军力,尚且没有对叛军形成有效的围剿,他这个兵大总,实在不能说是称职。

皇帝有些烦躁。其实他也是因为拿不定主意,所以才夤夜召集群臣讨论,想要听听大臣们的意见。然而,这一次的急朝会一如往常,建设的建议没有几条,彻底陷党派纷争之中。

皇帝刚要顺推舟,结束朝会,却听李豫缓步班,向皇帝拜倒了下去:“父皇,儿臣有话说!”

李豫此番公开破了这层窗纸,无疑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附和连声。反正是皇太指责的,他们不过是附和附议罢了。(未完待续。)

对于东的盘算,皇帝心知肚明。只是皇帝也无可奈何,东李豫文武兼备,累立战功,在朝中的威望很,在他的儿当中无人可及。李豫登一呼,追随者众。

皇帝向李投过的一瞥。

李豫朗声:“父皇,调拨陇右、河西兵关之事,没有继续商议的必要。目前我大唐多数兵已经聚集在河南河东一线,后防空虚。陇右河西仅存兵,号称十万,其实不过七万八千人。西域各族、回纥、漠北蛮夷若无大军坐镇,一旦蠢蠢动,或者趁火打劫,扰我西北边陲,则大唐危矣。”

实际上,在李豫看来,这场叛早一天平息与缓几天平息,后者更符合他的政治利益。最好是赵王兵败或者平叛不力,再由他来挂帅征,那是最好不过了。至于这中间的国家利益损失、老百姓离失所,不过是细枝末节,都不在东的考虑之内。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朝堂之上,两派互不相让,争执起来。

皇帝的心思——这场朝会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反正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一念及此,李就当机立断转达皇帝的授意,他:“陛下,既然朝廷对于兵还是不兵争议不下,不如暂时搁置,容后再议。此刻夜已,陛下劳国务,龙疲倦需要休息,还是保重龙。”

只不过因为赵王毕竟是皇帝次、赵王殿下,朝臣纵然心里非议却也不好破这层窗纸。

和杜鸿渐迅速地换了一个复杂的神,不由暗暗摇。李豫直接质问赵王统兵不力,试图重掌兵权,若是让他如愿以偿,后果不堪设想。

吵得凶了,就成了两派攻击,有些情绪激动地,甚至当堂吵吵嚷嚷近乎悍妇骂街了。

本来还在争执不休的朝臣一听,顿时哑无言,纷纷闭住了嘴。皇帝的龙是最重要的,谁敢提反对意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