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仇的个性。必会自持三教主之尊,处处掣肘为难,想来实是极为不甘。文殊广法天尊想了想朝张紫星深施一礼,说道:“还请道友明说,若能指点我三人迷惑,必不忘此恩。”
张紫星沉吟道:“你三人只须答应我一桩事,我便说出那等两全之策,当然,若是此策无效,你三人自可不受此事制约。”
三人迅交换了一下意见。都达成了共识。普贤真人说道:“既是如此,请道友说出条件。”
张紫星地条件其实很简单——慈航、文殊、普贤三仙及座下门人。终此一生,都不得与他及大商为敌。
其实这个条件本来就是计划外的临时起意。俗话说,无功不受禄,以双方的敌对关系,若是他平白无故地主动提出帮助,三人反而起疑。事实上,只要三人愿意依计行事,就算要张紫星倒贴,也会同意。
慈航三仙一听是这个“简单”地条件,心中不免有些意外,张紫星又强调,这个条件将一直延伸到未来,届时凡三仙一脉的门人弟子,都须遵照这个决定。
这个语气肯定地“强调”让三人疑心又去了不少,将那自爆之力也渐渐散去,满口答应了下来。
慈航真人忙问他是何“两全之策”,张紫星微笑道:“此计实际上也不难,三位此番回山之后,准备一番,随后带领门人投奔西方教即可。三仙纷纷露出愠色,就连脾气最好的普贤真人也不免皱眉道:“道友莫非在戏耍我三人?”
“三位道友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张紫星料到三人有此反应,当下不紧不慢,条理清晰地说出一番话来。
西方教,也就是后世地佛教,当会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的分别与纠葛,即著名的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之争,四大名著《西游记》所取地“真经”就是大乘佛教之经。
所谓“乘”,是梵文“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地理解和阐,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地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大乘和小乘可谓同出一源,却又多有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地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地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十方有无数地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也有所区别,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八正道”大乘佛教除此之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地修行目标。
具体还有许多区别,这里也不一一赘述。通过张紫星与西方教人多次接触,并经过长时间分析、验证、推断,目前的西方教,基本属于原始佛教的状态,即小乘佛教,其以接引道人为代表人物,主张“我空法有”,强调自身修持,原著中,接引道人也是如此。
而准提道人则隐隐有大乘佛教的雏形思想,尤其是在当年张紫星无意解答“字天书”中那句“有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后,准提似有所悟,使得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在上次三仙岛燃灯之事时,准提道人就透露出“性空幻有”之语,而这个,正是大乘佛教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