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次日,都督府断事
巍,亦上表奏
:“昔贾谊有言:‘
天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国少则无邪心。’此真制众侯之良策也。为今之计,莫若师其意,勿行削夺之谋,而行推恩之令。命秦、晋、燕、蜀四府
弟,分王于楚、湘、齐、兖;楚、湘、齐、兖四府
弟,分王于秦、晋、燕、蜀。其余比类皆然,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弱矣。”建文帝见奏,以为奇,因降诏命
巍,参督李景隆军务。
却说燕王自还北平,日与
衍商量南征之计。
衍
:“朝廷不以北平为意者,以天下之兵众也。今
以一方之寡,而往敌天下之众,是寡劳而众逸,非为胜算。莫若声言靖难,而且自展疆域。则彼必劳师而远来,师劳,则彼自就于弱;我展疆域,则地必广,地广,则我日就于
。然后一举而渡淮涉江,孰能当之?则大事成矣!”燕王大喜
:“此论甚妙!”但广地而大宁最要,不可不取,然取之无计。忽闻朝廷有诏,削宁王护卫,因又大喜
:“此天赞我也!”忽又闻朝廷拜李景隆为元帅,领兵五十万北伐,师已至德州。燕王因大笑
:“李九江膏梁竖
耳,寡谋而骄矜,
厉而中馁,忮刻而自用,况又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怯。今朝廷以五十万兵付之,是自丧之也。”忽又报朝廷诏各镇守诸将,发兵征燕,故辽东守将江
侯吴
,已发兵围永平。燕王听了,谓诸将
:“我
取大宁以自广,但无故
师,而大宁将刘贞、卜万等,必惊而设备。今吴
来侵永平,吾
借救永平之名,而便
暗袭大宁。不知诸将以为何如?”诸将
:“吴
之围永平,势非危也,而李景隆大兵,闻已至德州,其势必压北平。大王兵
而李师猝至,却将奈何?”燕王
:“李景隆虽奉诏而来,然中心实怯,闻吾在此,必不敢至。彼不至而吾往攻之,必不能覆其全师。莫若借援永平之名,吾率师自
,彼闻我
,必悉众来攻北平。俟其
,吾回师击之。彼时
城在前,大兵在后,彼虽
走而无路,必成擒矣。”诸将
:“大王妙算固
得其情,但恐北平兵少,不足当景隆之众。”燕王
:“城中之众,以战则不足,以守则有余。且世
能推诚任人,足以御敌,不必忧也。”诸将
:“北平纵无忧,而芦沟桥乃北平之要地,亦须命将守之。”燕王
:“今吾之
,
诱景隆之
,若守芦沟桥,则景隆何由顿兵于城下而受困哉。诸君勿忧,吾筹之熟矣。”遂吩咐世
守城方略,而已竟帅大兵
援永平矣。只因这一援,有分教:
得雄疆,退擒大敌。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曰兵不举,则祸必加。则是燕之举兵,皆朝廷激变之也。及燕举兵,至今两月,前后调兵,不下数十万,乃日闻丧师,并无一夫之获。何谋削夺则有人,谋残骨
则有人,及谋应敌除患则无人?谋国如此,谓之有谋臣可乎?当今之时,将不效谋,士不效力,徒使中原无辜赤
,困于
路,迫于转输,民不聊生,日甚一日。而帷幄大臣,反扬扬得意,竟以削夺藩王为得计者,果何心哉?陛下此时,若再不悟削夺之非,异日必有噬脐之悔矣。俗语云:‘亲者割之而不断,疏者续之而不
。’伏愿少垂
察,兴灭继绝,释齐王之困,封湘王之墓,还周王于京师,迎代王于蜀郡,使其各命世
,持书劝燕,以罢
戈,以敦亲戚,则天下安,而国家靖矣。”建文帝览表,虽则
动,然行之恐燕王未必便退,故置之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