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五章(2/2)

人们试图了解死亡,遭遇的最大障碍也许是我们无意识的心灵,本不可能想象自己的生命会自然终结。它所能理解的是一骤然的、可怕的生命中断…以为死亡跟痛苦是分不开的。

近百年科技变化太快,人们已享受到质的丰盛华,但心灵的开垦仍然荒芜。

近年来的卖座电影,几乎都是“社教片”

《抢救雷恩大兵》,很明显是反战电影,借由吓人的战争场景,栩栩如生的枪林弹雨,掀起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心理;《丽人生》描写一个幽默的父亲即使被送集中营,也一样用笑让孩度过童年,在最悲惨的状况中仍不放弃快乐的权利;罗宾·威廉斯演的《梦成真》,地狱的场面吓人的,谁敢自杀呢,相信没有人想跟别人一起组成“人地毯”!

——摘自《天使走过人间》

“行医一生,我没有让一个病人自杀过。许多病人想自我了断,我会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会觉得活着是一折磨。如果是的疼痛,我们增加药剂量;如果是家纠纷和情绪问题,我们设法帮他们开导…直到他们面临真正的死亡。如果一个心智正常的病人拒绝再采取任何医疗行为,把心中未了的愿望—一完成,把后的事务全都安排好,然后安详地面对死亡,在这情况下,他们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活。但我绝对不会帮助他们自杀…一个人如果能以平常心面对临终的过程,安详地等待死亡的自然降临,那么,他将有一个好的死亡经验。”

我所谓的社教片是指,背后都有某光明的信念的电影。

——伊莉莎白·库柏勒

害怕面对死亡,一直是所有文明人类的问题。正如一位心灵大师所说的一样,害怕死亡的,也害怕真正地去活。

害怕死亡,也害怕真正去活

在这里我不能不佩服好莱坞编剧毕竟是读过书的,反观某些标榜格调的本地电影,只能不断地重复一些耸动,而对现实社会充满怨毒的悲惨题材,缺乏有度的反思。如果读过生死学大师伊莉莎白·库柏勒医生的作品或自传,就可以发现《梦成真》的论分脱胎自她对死亡的观念。她说:

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应该不是大家担心的经济不景气,我们太少关注于生命何去何从。

姑且不论情是不是可以让自杀的亲人被拯救到天堂(谁又能说不能呢?我们都还活着),《梦成真》这一电影和欧生死学的基本理论是一致的。

梦成真》至少代表着人们对生命的渴求。

她是第一个正视死亡、开创临终医疗的医生及学者,也企图从许多有濒死经验的人的描述里,去获得死后世界的蛛丝迹。终其一生,她对死亡持着一个信念:“死亡并不可怕,事实上,它可以成为你一生中最神奇妙的经验。关键是在于生前你是怎样过日。今生今世,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

自杀后是不是会像《梦成真》所描述的一样,在可怕的地狱里陷人无止境的悲哀幻象呢?究竟一个人在“再也活不下去”、“再活也没有多久”时,可以选择自杀吗?伊莉莎白在面对医界所争论的“安乐死”问题时,提她委婉的看法:

自杀的行为,会把一个人神成长的机会剥夺掉,这样一来,他就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生命的另一境界;他必须返回人间,重新成长一遍。比如说,一个女孩自杀了,是因为她不能忍受跟男友分手。那么,她就必须回来,学习如何面对这伤痛。她的一生会充满了各类伤痛,直到她学会接受它。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